close

請先參見喬爸斷琴事件

 

我算是個敏感早慧的孩子,大約三歲前後的記憶都還記得,

記得屋子裡的氛圍、記得爸爸媽媽說話的口吻,記得一些大事小事的前後因果轉折。

如此敏感、如此早慧,便也容易記得那些傷,

那些來自於成長的傷痕,也會生氣、也會憤恨,也會覺得無辜和委屈。

很多年之後,當我學會面對自己的傷痕,一次又一次地面對和安撫它

學會溫柔地對自己說話,傷痕在慢慢療養下癒合後,

我也能夠理解爸媽年輕時難以面對,難以轉化之下,所做的讓人受傷的舉動。

感謝天主,我的父母也是持續在進步成長的父母,

讓我在有生之前得以與他們述說這些心情,可以重新和好,讓傷痕癒合,轉化成新的眼光和力量去面對。



但是,看到網路傳來的故事,看到那些網友的回應,

也不禁讓我擔心和心痛,你們真的知道管教是什麼嗎?

管教不是威脅不是恐懼,不該有生存的恐懼,

如此聽話只是因為害怕被遺棄或喪失生存的條件,而不是真的理解和懂事。

如此,有天當孩子發現父母只是威脅的假動作時,

孩子也不會跟父母有所溝通,而是更是以對立反抗來應對。

 

所以有很多父母到了青春期,發現「管不住」,不是「管不住」,是以前也不是管住了,只是嚇住了。


管教之中就是磨人,不計時間成本和氣力,一次又一次地反覆面對,不嫌煩、沒有速成、不可能一次到位。

兩人情緒衝突、兩人情緒下降,理解孩子情緒、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協調、協議、給予合理處罰記取教訓,

協助孩子學習新經驗。然後,要記得下次可能會再發生。



看到網路的這個故事,我心裡那些癒合的傷也會跟著痛,也會擔心。

我看這一些網路訊息,更擔心的是台灣父母的情感教育、親職技巧,

如果一直拿著昔孟母、斷機杼的故事無限上綱,是否會教育出更多情感斷裂的孩子呢?

他們長大後,要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而這些孩子將來長大成為父母,又會怎樣傳遞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呢?

這讓我很煩憂,只好安慰我自己,還好我現在是個心理師,

有很多機會可以把這個例子當作教案,告訴父母這個故事的可怕之處,也教他們怎麼樣也照顧自己的情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貼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